“芯片战”彻底输了?突破封锁,中国转守为攻向海外进军
七年前,美国开始对中国企业的芯片供应链进行精准打击,试图通过断供高端制程芯片,使中国在人工智能、5G、云计算等领域失去竞争力。这一招确实在短期内造成了影响,中国企业一度面临“无芯可用”的困境。
(中国芯片)
但事情很快发生了变化。面对封锁中国企业开始调整战略,避开3纳米、5纳米等最前沿的高端制程,转向28纳米及以上的成熟制程。这一战略调整是中国芯片产业的“农村包围城市”之路的开始。
有调查报告显示,随着国内需求增加及政府支持力度加大,预计到2027年,中国将在全球成熟制程市场占据39%的份额,并建立从原材料到封装的完整产业链。美国原以为自己掌握了“封锁”的主动权,结果却让中国芯片行业找到了一条新的突破口。
(外媒相关报道)
在过去,中国每年进口的集成电路总额超过2000亿美元,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美国企业。美国不仅赚得盆满钵满,还寄希望于这种“供应依赖”让中国的科技产业始终受制于人。
但自2014年“国家大基金”设立以来,中国已经向芯片产业累计投入上千亿美元。2023年,中国在半导体设备上的支出占全球三分之一,并已建成300多家晶圆厂,涵盖从碳化硅设备到光刻胶的完整供应链。
此外,价格战也成为中国芯片产业的一大利器。2021年,欧美日企业的6英寸碳化硅衬底售价高达800-1000美元,而到2023年,中国企业如天科合达、山东天岳等进入市场后,价格迅速被压至400美元,直接打乱了全球市场格局。欧美厂商不得不降价至600-700美元,甚至部分企业直接放弃了6英寸市场,转向更高端的8英寸、12英寸生产线。
(“国家大基金”百度百科)
虽然在高端芯片领域,美国仍然占据一定优势,但在新能源、工业制造、智能家居等领域,中国芯片已经开始占据主导地位。
新能源汽车是最典型的例子。数据显示,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占全球60%以上,而这一行业对成熟制程芯片的需求远超高端芯片。中国企业成功把握住了这一趋势,以极具竞争力的价格和稳定的供应能力,拿下了全球70%的绿色产业芯片订单。
在光伏逆变器、工业机器人、物联网设备等领域,中国芯片的市场占有率也在不断上升。美国曾寄希望于高端芯片封锁,将中国科技企业“困死”在低端制造中,但现实是中国企业用成熟制程芯片的高性价比策略,在全球市场攻城略地,甚至让一些西方巨头感叹“连呼吸都变得困难”。
(中国芯片在许多领域开始占据主导地位)
美国的封锁让中国芯片产业经历了一场残酷的洗礼,但同时也促使中国建立起更完善的供应链,推动了自主创新的进程。
中国芯片产业的崛起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。中国必然会继续推进先进制程的研发,逐步缩小与全球顶尖芯片制造商的差距。而美国如果仍沉迷于封锁策略,不愿意回到正常的市场竞争轨道上,最终受到冲击的可能不仅仅是中国企业,而是整个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稳定。
相关文章
- 2025-04-13“芯片战”彻底输了?突破封锁,中国转守为攻向海外进军